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62篇原创文章,作者:Behemoth。
作者简介:Behemoth,江苏南京人,2014年起开始创作,现已发表、出版近70万字。
全文共约4500字,配图14幅,阅读需要13分钟,2025年10月2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behemoth”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来自大后方的创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本土遭受了德意空军的轰炸,为保证军工生产,英国被迫将一部分军工产能转移到海外,其中远离欧洲大陆、临近美国且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加拿大自治领(Dominion of Canada,以下简称加拿大)就成为了接受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由于各条战线的英军都急需现代化的坦克,因此加拿大军工业将生产重点之一放在了坦克和装甲车辆生产上,最初,加拿大主要是利用英国提供的图纸生产现有型号,不过后来加拿大军工业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开始根据前线反馈的新型进行一些装甲车辆的试制工作,这其中最著名的产品之一当属“公羊”(Ram)系列巡洋坦克。最初,在北非地区作战的英军装甲部队对其装备的美制M3“格兰特”(Grant)系列中型坦克颇有腹诽,但美国方面当时还不能提供更先进的M4系列中型坦克,为此加拿大总参谋部和英国坦克代表团(British Tank Mission)决定依托自己的技术在M3基础上研发一款新型坦克,这就有了“公羊”的诞生。
图1.与M4(右)同场展示的“公羊”(左)
“公羊”采用铸造车体,并且摒弃了M3的主副炮设计转向单炮塔布局,其中“公羊”MK.I采用与“瓦伦丁”(Valentine)系列步兵坦克同款的2磅炮(当时该型号坦克和火炮均在加拿大设有生产线),而到了“公羊”MK.II则更换为了威力更大的6磅炮。有意思的是,由于该车汲取了不少来自M3的元素(包括动力系统等),这使其与M4在外形上颇有相似之处,因此该车在一些英国文献中也被称为“谢尔曼”VI型坦克,而在美国也曾被称为M4A5型坦克。
蒙特利尔机车制造厂 (Montreal Locomotive Works,MLW) 制造了大约1899辆“公羊”,最后一辆于1943年下线。虽然加拿大陆军从未将坦克本身投入战斗,但却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基于其车体改造的变形车,包括“公羊-袋鼠” (Ram Kangaroo)型装甲输送车 (APC)、“公羊”指挥与观察车(Ram Command and Observation Post,COP)车辆,以及“公羊-獾”(Ram ‘Badger’)型装甲喷火车等。
图2.使用“公羊”进行训练的英联邦坦克兵
图3.搭载步兵越过一辆“丘吉尔”的“公羊-袋鼠”
重炮上车
1942年5月,驻外加拿大陆军(Canadian Army Over-Seas,CAOS)提出开发一种兼具高初速、远射程和高机动性的自行反坦克炮。炮兵总监(Director of Artillery)根据这一要求制定了两项提案,并将其提交给陆军技术开发委员会 (Army Technical Development Board,ATDB)。第一项提案最为多快好省,就是直接采用日后发展为M10型坦克歼击车的美制T35型坦克歼击车,同时还有一个基于“公羊”车体生产一种类似T35/M10的坦克歼击车,即所谓的“公羊”/M10混合型,或者按官方称呼“3英寸 ‘公羊’型自行火炮”。更激进的提案是在“公羊”车体上安装当时加拿大最强大的火炮,即 3.7英寸(94毫米)重型高射炮。
3.7英寸(94毫米) 速射(Ordnance Quick-Firing,OQF)重型高射炮(以下简称3.7英寸高射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联邦军队的常用高射炮,当时正在加拿大由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nelco’)特许生产。该炮威力强大,最大射高接近30000英尺 (约合9000米), 最大水平射程约为6160英尺 (约合5600米), 炮口初速接近823米/秒,虽然在很长时间内仅只装备高爆弹和榴霰弹,但在北非和缅甸战役中都曾有使用该炮攻击敌方坦克的记录。
图4.安装在固定式炮座上的3.7英寸高射炮
最初加拿大人曾计划将该炮安装在“瓦伦丁”车体上,但考虑到3.7英寸高射炮的巨大后坐力,最终还是选择了“公羊”车体,用途也变成了兼具反坦克功能的自行高炮。1942 年7月23日,在陆军工程设计局 (Army Engineering Design Branch AEDB) 进行了另一次审查后,该项目被以“14A项目”(Project 14A)名义获得制造1辆原型车的批准,同时被批准的“14B 项目”与3.7英寸自行高炮类似,但使用的是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由于美国正在进行类似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被放弃了。
“14A项目”原型车改造进度非常快,蒙特利尔机车制造厂仅用短短9.5小时就将一辆“公羊”的炮塔和车体上部组件拆卸,并且重新安装了油箱,而驾驶员位置、控制装置和仪表等则保持不变。1942年7月27日,这辆“素体”车体被运送到位于安大略(Ontario)省的通用电气工厂,并在这里被加装一门被拆掉52英寸(约合0.132米)MK.III型炮架座圈下组件的MK.II型3.7英寸高射炮。完成安装后,该车又被送往安大略省南部佩塔瓦瓦(Petawawa)的炮兵学校,于8月27日至9月2日期间进行了射击试验。
图5.正在接受测试的“14A项目”原型车
测试结果表面,该炮无论是直瞄还是间瞄射击均表现出色(但需要一个直瞄瞄准具),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优化,例如火炮射速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这一方面是随着仰角增加装填难度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3.7英寸高射炮后坐力较大,在对地面目标开火时将导致车辆剧烈晃动甚至移位,这将导致炮手无法保持火炮归零从而导致频繁修正,为此有人建议修改驻车装置,甚至考虑了延长车体长度。
完成测试后原型车被送回通用电气工厂,在那里它将被安装包括炮盾和可展开充当炮组操作平台(并方便高炮旋回)的折叠式装甲的木质演示模型。之后原型车又被送回蒙特利尔机车制造厂,在这里木质演示模型被3/4英寸 (约合19毫米) 厚的软钢制造的外壳取代,车组成员也有了坐席。此外每侧履带上部车体都安装了40发容量弹药箱,车体后尾边缘安装了一个无线电箱用于放置标准的19号无线电设备和随附对讲机。为确保射击稳定性,车辆安装了水平仪以确保其不会在超过3°的坡度上停车射击,由通用电气设计的新型俯仰旋回装置可实现精确平射射击,新增的备份控制手轮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图6.正在搭建木质装甲模型的“14A项目”原型车
到此为止,“公羊”自行高炮(实际上该炮的名称多种多样,包括“‘公羊’II底盘的3.7英寸速射高射炮”、“‘公羊’3.7英寸速射高射炮”、“‘公羊’3.7英寸炮”、“‘公羊’自行火炮”、“3.7英寸自行火炮搭载车”以及“搭载3.7英寸高射炮的‘公羊’”等)已经初具雏形。该车全长6.1米,宽度为3.3米,高度(火炮放平)为2.75米,战斗全重约为28.5吨。为了“伺候”3.7英寸高射炮,全车车组成员阵容相当庞大,除车长、驾驶员、无线电操作手之外还包括2名高炮转轮手(分别控制水平和垂直方向)、装填手和引信装定手等,最多可达到9人。驾驶员在车体内操纵车辆,其余人员则“露天”指挥和操纵高炮。
图7.配备软钢装甲的“公羊”自行高炮
就在佩塔瓦瓦完成进一步的射击和道路行驶测试后,“公羊”自行高炮被送往新斯科舍(Nova Scotia)省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进行对空射击试验,不过在1942年10月10日进行的对拖曳靶标的射击试验中表现不佳。测试期间该车还加装了各种设备,包括由总部位于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蒙克顿(Moncton)的克拉克鲁斯(Clark Ruse)飞机制造厂制造的火炮行军锁、滑动驾驶舱盖和挡泥板,以及包括2具33号瞄准镜在内的瞄准具。作为提高射击精准度的尝试,新型42号7×50反坦克瞄准镜也参与了测试,但相比33号瞄准镜并无明显提高。
图8.在加拿大境内测试的“公羊”自行高炮
一波三折的留洋之旅
为进一步测试其性能,“公羊”自行高炮原型车被运往英国,并于1942年11月13日装船运出,并于当年12月被送往位于汉普郡(Hampshire)博登(Bordon)的加拿大基地军械库(Canadian Base Ordnance Depot,CBOD),并被赋予CT43615编号。从1942年12月到次年1月,该车被来自皇家加拿大炮兵(Royal Canadian Artillery,RCA)第2重型高炮团(2nd Heavy Anti-Aircraft Regiment)的官兵操纵与“雪克斯顿”(Sexton)自行榴弹炮一块进行了射击测试。
尽管在最初的试验中表现出色,但英军高层对其评价并不算高,之后有人认为该车可以在登陆时扫清滩头碉堡并为登陆部队提供防空掩护,因此“公羊”自行高炮又被安排在1943年2月参加登陆演习。但该炮无法在较大坡度开火的问题依然严重,而加拿大通用动力工厂又声称其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来设计、制造和测试新的炮座,不仅如此,在1943年1月17日“公羊”自行高炮又被送往位于南威尔士(South Wales)利德斯泰普(Lydstep)的英国皇家空军马诺比尔(Manorbier)防空学校,在那里又暴露出了在岩石质草地地形无法稳定开火的问题。
被火炮“折磨”的不仅是车体,炮组成员在“伺候”火炮时也是吃尽苦头。由于“公羊”自行高炮车体相对高射炮尺寸较小,即使在侧装甲全部展开形成平台时也很难“挤”下所有炮组成员,装填时需要有人站在地上从弹药箱中取出沉重的炮弹(3.7英寸高炮炮弹重达50磅 (约合23千克))再将其举给装填手,然后装填手还得奋力将其推入炮闩,尤其是在仰角超过50°时,将炮弹以几乎垂直的角度进行装填属实考验体能。等到一切准备就绪,火炮一声怒吼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3.7英寸高射炮后座行程长达18~32 英寸 (约合0.46~0.81米),火炮后座时极易对炮组成员造成伤害,而弹出的空药筒不即使没有砸伤炮组成员也容易砸坏无线电设备等车上附件,而炮组成员在规避时又容易从车上摔下。等到一发射击完成,炮组成员还得再次瞄准然后重复以上动作,复杂度可想而知。
图9.在马诺比尔防空学校接受测试的“公羊”自行高炮
图10.正在为“公羊”自行高炮装弹的炮组成员
在1943年1月的防空测试结束后,加拿大第1炮兵旅(1st Canadian Artillery Brigade)参试人员还是对其提出了偏正面的报告,他们认为“公羊”自行高炮速度快且易于投入使用,其高度有利于越过掩体射击,是一种有效的反装甲和反工事武器,而且机动性优于牵引式火炮,但其车体过高容易遭受打击且防护薄弱,并且需要其他履带式车辆进行随行补给。而其他方面给出的改进意见则包括:提高火炮防盾避免其在旋回时与车身其他部分碰撞、扩展折叠平台面积、为火炮增加自动装弹机以及为炮组成员增加软质座椅等。
考虑到进攻欧洲大陆时的需求,1月下旬,“公羊”自行高炮和“雪克斯顿”原型车将被送往多塞特郡(Dorset)的普尔(Poole)接受包括发动机防水处理等涉水改造,之后参加由联合行动实验机构 (Combined Operations Experimental Establishment,COXE) 进行的两栖攻击演习。
图11.搭乘坦克登陆舰的“公羊”自行高炮,注意其发动机舱加装了防水装置
除了从坦克登陆舰(Landing Craft,Tank,LCT)上抢滩和直接涉水登陆等课目,“公羊”自行高炮还从2艘分别处于海上和冲滩状态的坦克登陆舰上发射了炮弹。虽然结果表明“公羊”自行高炮算得上是高效的直瞄射击平台,但加装的防水装置既限制了火炮射界也阻碍了炮组人员作业,同时火炮射击产生的后坐力和炮口风暴又容易损坏防水密封圈。而在之后的间瞄射击测试中,“公羊”自行高炮由于平台稳定性差和瞄准装置无法在起伏沙滩上正常使用等问题而表现不佳。
图12.在海滩上的“公羊”自行高炮
公羊低头
试验屡屡“掉链子”,加拿大人的耐心终于被消磨殆尽,而到了1943年中,盟军已经在对德战略轰炸中逐步掌握欧洲大陆的制空权,对“公羊”这样的大口径自行高炮已经不再具有需求,而更加先进的英美制装甲车辆的出现也让加拿大不再需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研发装甲车辆,“公羊”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1943年,加拿大军事总部 (Canadian Military Headquarters,CMHQ) 驻伦敦炮兵技术联络官卡尔(W. H. Carr)少校在他的报告中得出结论,3.7英寸高炮所能完成的任务都可以由新研发的17磅炮完成,后者甚至可能做得更好。他甚至建议将17磅炮安装在刚刚服役的“雪克斯顿”底盘上组成一种自行反坦克火炮,然而这一建议从未被付诸实施。
图13.加拿大第1装甲旅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
到了1943年6月23日,陆军技术开发委员会宣布终止“14A项目”,“公羊”彻底低下了头,唯一的原型车于8月被拆解,其中火炮被恢复为牵引式高炮,车体则被用作牵引车。期间曾有人考虑研发一种类似“突击炮”的封闭战斗室装甲车辆,但计划也同样在1943年10月被取消。
图14.加拿大生产的M4A1,又称“灰熊”(grizzly)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久联优配-七倍杠杆-股票配资-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