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夕,西方多国拟承认巴勒斯坦国,却难改地盘被蚕食的现实
夜里风从约旦河谷吹上来,带着细沙敲打屋檐。拉姆安拉的老邮局前,一位卖茶的老人摆着小炉子,他手边那只铜壶已经磨得发暗。他说起年轻时——1980年代末,那会儿街上贴满了《奥斯陆协议》的宣传画,人们真以为和平要来了。如今他摇头,“地还在碎,路也断了,你拿什么去建国?”
消息是从伦敦传来的。英国议会一个委员会催促政府赶紧承认巴勒斯坦,说“趁还能承认的时候”。这句话在当地电台播出时,有人停下脚步愣了一下——潜台词太刺耳:再晚点,也许连个完整领土都没剩。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比利时也跟着表态,看似热闹,其实心里都有数,美国和德国没动,美国还反复念叨“让双方自己谈”,像是在拖时间。朱莉·诺曼,一个常跑中东做研究的教授,在伦敦大学学院讲座上直言,这些国家不过是对以色列强硬政策的一种姿态,不是真想推开那扇门。
我曾翻过一份旧地方志,是耶路撒冷郊区某村落保存下来的抄本,上面有一句话:“若城墙再高三尺,驼队便不入。”当年写的是贸易受阻,如今看却像是在说隔离墙——它把约旦河西岸切成零散的小块,让村与村之间不再相通。从2012年起,巴勒斯坦虽成了联合国观察员国,但主权依旧只是纸上的字,到2024年已有138个国家承认它,可控制权仍握在以色列手里。这几年,以色列财长斯莫特里赫放话要在西岸建几千套犹太人住房,“埋葬”建国念头;E1计划更狠,一旦完成,就能把西岸彻底分割开来,让地图上的绿色区域变成孤岛般的斑点。
东耶路撒冷早已被并入以色列版图,这事儿查塔姆研究所的梅克尔伯格教授提过,他说这是1948年以来最糟糕的一段关系。我记得去年春天走过阿布迪斯镇,那里的主干道突然断到一片荒坡,被新修的柏油路绕开,那条新路只有定居者车牌才能通行。本地司机只能掉头,多绕二十公里去另一个检查站。有妇女抱着孩子等公交,却迟迟不见车影,因为线路早就取消了。这些细节不会出现在外交声明里,但它们每天都发生,把生活一点点拆散。
加沙更是另一番景象,自冲突升级以来,两年的轰炸让海边街市变成废墟。据联合国统计,仅约旦河西岸就有近千名巴勒斯坦人死去,加沙伤亡比例甚至达到每十人中就有一人。一位来自海法的人权工作者私下告诉我,他们收集到大量证词指向系统性的驱逐与破坏,“你可以叫它别名,但性质不会变”。而国际社会那些新增的“承认证书”,对于逃难的人只是一张看不到粮食和安全感的纸。
傍晚回到家,小院角落那株石榴树正结着青果。我母亲蹲在那里拔草,她忽然问:“你今天写的是谁家的故事?”我没答,她低声哼了一句老歌谣:“南风知客意,不寄北归船。”
久联优配-七倍杠杆-股票配资-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