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杆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黄”huáng,指事字,也作“黃”,从矢,“黄”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的“黄”字是由“矢”和指事符号“凵”组成,“凵”在此处强调“箭矢中央”,即指箭杆。西周主流字形并未承袭商朝字形,西周至秦汉期间的字形承袭西周主流字形。造字本义:箭矢中央,即箭杆,可引申为“直杆、横杆”等;还可引申为“泛黄的、与黄色有关的”等。
备注:
展开剩余94%最初的箭只有箭头(箭镞)、箭杆,无箭羽,后受鸟类飞行启发,才有了箭羽,也随即有了箭尾,商代已出现箭羽实物(商代铜鼋箭羽痕迹)。甲骨文的“矢”字是箭矢的象形描绘,其基本结构包括箭头(箭镞)、箭杆、箭羽和箭尾四部分。包括青铜箭矢在内,箭杆均为圆柱形,未见扁平设计。
其上部的箭头可视作三角符号,在演变过程中,箭头与三角符号的底边逐渐分离,而产生了“矢”字的另一种变体。
甲骨文的“矢”字至少有四种字形,从字形上,或可一窥箭矢的简史。一是,箭头处为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二是,箭头与三角符号的底边逐渐分离的;三是,箭头处的三角形无底边的;四是,繁化箭羽处细节。
甲骨文中,“矢、寅、黄”经常混用,“矢”与“大、交、文”的写法又极其相似,而且经考证,甲骨文中被释作“交”的字并非“交”的本字。以下详细说明:
“矢”字的简化写法与“大”字十分相似,使得一些与二者相关的字在卜辞中难以辨识。从多数款甲骨文的“黄”字可见,其靠近顶部的左右各一笔于“大、矢”而言,距离顶点的占比是不同的。
如果说,现如今书籍中被释作“交”的字真实存在,那么其与“矢”字是极其相似的。但经过对疑似“交”字的卜辞语境及字形对比分析后,笔者认为,目前,甲骨文中被释作“交”的字应作“矢”。真正应该被释作“交”的字,或为《合集》1090、1091、1092、1093,及《集成》7289、《近二》615中的“人形字符”。此字符应是“夌”的变体,原因有二:一是,字形相似;二是,语境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近现代一些书籍中,将部分“矢、寅、黄”释作“交”字;有些字更是错了至少两千年,如“效”字中,左侧的字符或为“矢/寅/黄”,而非“交”。目前被隶定的“交旁字”均是由“矢”或“文”构成,如“烄”即“赤”或“炆”,“效”即“𥎪”或“𫨸”或合文“黄尹”。(由于篇幅较大,本篇暂不详述,详见“交”)
隶定后的“文、交”二字,其相似度肉眼可见,当然,商时期的字形也是极其相似的(如果“交”字真实存在的话)。
甲骨文的“交、文、矢”,以及简化写法的“矢、大”字形极其相似,这使得破译“黄”字存在了一定的困难及争议。才使得一些人认为,“黄”字指人系的腰带。其实,“黄”字指的是箭矢中间的区域,即箭杆。从材质颜色上来看,其介于淡黄至黑黄之间。
卜辞中,“黄”字最初常与“矢、寅”混用,为了区别二者,商人在“矢”字的箭杆处加了一个鼓包符号“凵”,用于指代“矢之中央”之义。其所指的是箭矢中间的区域,即箭杆,后又与箭头(三角符号)的底边组合而形似“口”。
类比于“央”字,“央”字即使用了“凵”字符,使其位于“大/天”字的“脖颈”处,用以描述正中的区域。另外,早期表示身体部位的字,如“臀、膝、頸、身”等,均使用一个类似“凵”的鼓包符号置于人体的对应部位,这应是商人用于突出表现某一部位所使用的符号。
在后续演变过程中,“黄”字又产生了几种变体,即“凵”与“矢”字中“三角符号的底边”合并作“口”。商时期共衍生出至少三款“黄”字,主要是在“矢、凵”的基础上,加“一”的变化,这源于时人对“矢”字中“三角符号的底边”与“凵”之间关系的误解;还有一种字形在此基础上加“口”。
卜辞中还有一款“黄”字,即前文提到的“加口版”的“黄”字,单字仅见于屯南2182中。有趣的是,西周至战国晚期的大多数“黄”字均承袭“屯南2182版”的字形,这也是今版“黄”字写成这样的根源所在。西周时期承袭商朝主流的“黄”字并不多见,目前仅见两例,分别为西周早期和西周中期各一例。商代甲骨文的“黄”字,从矢从凵,西周主流的“黄”字,从黄从口。从“黄”字商周两期的变化及使用率来看,“黄”(加口版)是一个商时期的方国或地区,同“商、可、曾、周”一样,加“口”以与本字区分;且在商周之战时,应助战于周国。
另外,屯南2182卜辞中并无明显信息来判断其所处时期,根据屯南2370的卜辞内容推测,其为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
“黄”是商王朝的重要贵族,黄尹在宾组卜辞中,不仅受到隆重祭祀,而且其神性与权能对商王本人及国家大事,诸如战争、农业都有影响。通过同版卜辞黄尹与商先公比较,黄尹对商王的影响要大于商先公,而从商王对敌方战争时,同时告祭先王和黄尹看,黄尹与直系先王的神灵有同等重要性。卜辞中的“黄”可指人、地、族名,作为黄尹的后代,商王命令过黄多子出牛侑祭黄尹。黄尹因有功于商王朝,其子孙受封,封地称“黄”,“黄”为官于商王朝。为加强与黄族关系,商王室还与其保持婚姻关系。黄族与商王朝基本保持了友好关系,是商王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商代史论纲》)
商代的牛有水牛和黄牛两个品种,在偃师商城已发现商人用水牛和黄牛祭祀的遗迹,甲骨文中有幽牛、勿牛,都是指水牛。甲骨文中还有白牛,如“白牛惟九,有正”(《合集》29504),是说用9头白牛祭祀,白牛在现代也是少见的,可见商代牛的品种之多。
商人在对诸神,特别是在对诸祖先神进行祭祀时,需要使用大量的青铜礼器。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卜问铸造青铜器的记录,如“王其铸黄吕,奠血,叀今日乙未利。” (《英藏》2567),译文大致是说“贞问:为了给殷王铸造铜器,举行奠血之祭,在今日乙未,是否顺利?”,说明当时铸铜是一件隆重大事,需举行祭祀而且卜择吉日。
卜辞中的“黄”字常作地名、臣姓、貞人名、黄色。而进入西周后,“黄”字除作地名、人名、黄色外,还作“直的、横的”义。
西周常见词汇有“悤黃、朱黃、冋黄、幽黃、金黃、五黃、縈黃、素黃”等,这些词汇均接器物名,应指各种黄色。其他金文常用作人名,或直接接器物名,用于泛指黄色,如“黃衣釱、黃鐘”等。
有些“黄旁字”在卜辞中使用率较低,西周及其后也鲜少存续。如“丿黄丨⿲”(合集20260、20962,义不详)、“黄殳⿰”(合集13758反,人名)。西周金文有“黄殳⿰”(集成4099,西周中期,铭文:“賜*弓矢束”,人名或功能性描述)、“
”(集成2830,西周中期,义同“黄”)、“
”(集成4516,西周晚期,器物名)、“黄
⿰”(集成4615,春秋早期,义不详)等。诸上种种不再单独发布,了解一下,也算是对“黄”字的“兄弟们”一个“交代”吧。
扩展阅读:
“黄”的部分卜辞,随便列的,相对分组的见下图。
《合集》563:“贞令王隹黄”
《合集》3255正:“贞呼黄多子出牛,侑于黄尹。”
《合集》5909:“贞勿执黄。”
《合集》8397/1:“贞叀黄令戈方……十二月。”
《合集》9468:“贞勿赐黄兵。”
《合集》19507:“叀黄牛”
《合集》29687:“丁亥卜,大,贞其铸黄吕乍凡利。”
《合集》36823/1:“癸亥卜,黄,贞王旬无祸。”
《合集》36823/2:“癸酉卜,在攸,黄,贞王旬无祸。”
《合集》39841:“贞勿执黄子。”
《合集》33060:“丙子黄三䝭”
《屯南》2182:“己酉卜,貞王其田亡災在黃□”
古文释义
【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从音皇。
【說文】地之色也。
【玉篇】中央色也。
【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又【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
又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
又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
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
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
又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黃縣屬東萊郡,內黃屬魏郡,外黃屬留郡。【註】縣有黃溝澤,故名。師古曰:惠公敗宋師于黃,杜預以爲外黃縣東有黃城,卽此地。
又中黃,天子內藏。【後漢·桓帝紀】建和元年,芝生於黃藏府。
又官名。【杜氏通典】乗黃令,晉官,主乗輿金根車。【又】晉以后,給事黃門侍郞,散騎常侍,俱屬門下省,稱曰黃散。
又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式黃髮。【疏】人初老則髮白,太老則髮黃。
【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又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汜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註】黃口,幼也。
【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丁,六十爲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又翠黃,飛黃,从馬名。【淮南子·覽冥訓】靑龍進駕,飛黃伏皁。
【詩·魯頌】有驪有黃。【註】黃騂曰黃。
又鵹黃,鳥名。【爾雅·釋鳥倉庚註】卽鵹黃也。
又黃目,卣罍類。【禮·郊特牲】黃目,鬱氣之上尊也。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者也。
又大黃,弩名。【太公·六韜】陷堅敗强敵,用大黃連弩。
【史記·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將。
又大黃,地黃,硫黃,雄黃,雌黃,藥名。
又流黃,綵也。【古詩】少婦織流黃。
【廣雅】作留黃。
又會稽竹簟供御,亦號流黃。【唐詩】珍簟冷流黃。
又【正字通】貼黃,卽古引黃。唐制,詔勑有更改,以紙貼黃,其表章略舉事目,見於前封皮者,謂之引黃。后世卽以引黃爲貼黃,不用黃紙。
又倉黃,急遽失措貌。【風土記】大雪被南越,犬皆倉黃吠噬。
又【玉篇】馬病色也。
【爾雅·釋詁】虺隤,黃病也。【註】皆人病之通名,而說者便以爲馬病。【詩·周南】我馬虺隤。
古文出处
《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揚子法言》:曰:「黃鐘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確乎鄭、衛不能入也!」
《墨子·小取》:之牛之毛黃,則謂之牛黃。
《莊子·齊物論》: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商君書·更法》: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孫子兵法·行軍》: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禮記·緇衣》:《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荀子·正論》:雖珠玉滿體,文繡充棺,黃金充槨,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犀象以為樹,琅玕、龍茲、華覲以為實,人猶莫之抇也
《說苑·脩文》:黃帝詔伶倫作為音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崑崙之陰,取竹於嶰谷,以生竅厚薄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九寸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日含少次,制十二管,以崑崙之下,聽鳳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
《春秋繁露·精華》:其後矜功,振而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誌弗憂,江黃伐陳而不往救,損人之國而執其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陳不納,不複安鄭,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誌已滿矣。
《韓詩外傳·卷一》:古者、天子左五鐘,將出,則撞黃鐘,而右五鐘皆應之,馬鳴中律,駕者有文,御者有數,立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然後太師奏升車之樂,告出也。
《大戴禮記》: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
《白虎通德論·號》:故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巖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
《新書·脩政語上》:故士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矣。
《新序·善謀下》: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
《中論·治學》:夫聽黃鐘之聲,然後知擊缶之細
《孔子家語·六本》:夫釐王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也。
《潛夫論·讚學》: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
《論衡·命義》:素女對黃帝陳五女之法,非徒傷父母之身,乃又賊男女之性。
《太玄經·中》:陽氣潛萌於黃宮,信無不在乎中。
《風俗通義·五帝》:《易傳》、《禮記》、《春秋國語》、《太史公記》: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五帝也。
《孔叢子·嘉言》:河目而隆顙,黃帝之形貌也。
《申鑒·俗嫌》:或問黃白之儔。
《新語·道基》: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
《獨斷·卷上》:殷以十二月為正,九寸為尺,律中大呂,言陰氣大勝,助黃鍾宣氣而萬物生,故以為正也。
《蔡中郎集·獨斷》:帝謚:違拂不成曰隱,靖民則法曰黃,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殘人多壘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慈惠愛親曰孝,愛民好與曰惠,聖善同文曰宣,聲聞宣遠曰昭,克定禍亂曰武,聰明睿智曰獻,溫柔聖善曰懿,布德執義曰穆,仁義說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綱治紀曰平,亂而不損曰靈,保民耆艾曰明,辟土有德曰襄,貞心大度曰匡,大慮慈民曰定,知過能改曰恭,不生其國曰聲,一德不懈曰簡,夙興夜寐曰敬,清白自守曰貞,柔德好眾曰靖,安樂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中身早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順,好勇致力曰莊,恭人短折曰哀,在國逢難曰愍,名實過爽曰繆,壅遏不通曰幽,暴虐無親曰厲,致志大圖曰景,辟土兼國曰桓,經緯天地曰文,執義揚善曰懷,短折不成曰殤,去禮遠眾曰煬,怠政外交曰攜,治典不敷曰祈。
《列子·天瑞》:《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鶡冠子·泰鴻》:本出黃鍾所始為東方,萬物唯隆,以木華物,天下盡木也,使居東方主春,以火照物,天下盡火也,使居南方主夏,以金割物天下盡金也,使居西方主秋,以水沉物,天下盡水也,使居北方主冬,上為大都,天下盡土也,使居中央守地,天下盡人也。
《文子·精誠》:故精誠內形,氣動於天,景星見,黃龍下,鳳皇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
《文始真經·三極》:觀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
《列仙傳·寧封子》: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
《鬻子》:故其道首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老子河上公章句》:不貴難得之貨,言人君不御好珍寶,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也。
《韓非子·揚權》: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
《申不害·佚文》:黃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變,使民安樂其法者也。藝文類聚五十四、太平御覽六百三十八、說郛六譯子隨識、繹史一百十一
《管子·輕重己》:以春日至始,數四十六日,春盡而夏始,天子服黃而靜處,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發號出令曰:「毋聚大眾,毋行大火,毋斷大木,誅大臣,毋斬大山,毋戮大衍,滅三大而國有害也。」
《公孫龍子·跡府》:賞罰是非,相與四謬,雖十黃帝,不能理也。
《六韜·兵道》: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
《司馬法·天子之義》:周黃,地之道也。
来源:汉字历史
发布于:北京市久联优配-七倍杠杆-股票配资-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