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霞
谁将射御教吴儿,
长笑申公为夏姬。
却遣姑苏有麋鹿,
更怜夫子得西施。
——《范蠡故居》【宋】 苏轼
01
定陶的范蠡墓,是一处我们要重点考察的古迹。范蠡这个人物大家都不陌生,他与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爱情故事,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传说西施和范蠡携手远走他乡,而这个他乡就是如今的定陶,且范蠡来到定陶有着正史作为依据。
西施和范蠡
然而,当我们真正踏入定陶这片土地时,却并未听闻关于西施的任何传说。难道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仅仅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景,现实中的西施并未跟随范蠡来到此地?或许她也改名换姓,人们再也找不到她,她的命运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历史知道,这里,我们暂且将这份疑惑搁置一旁,把目光聚焦于范蠡在定陶的生活经历。
展开剩余81%范蠡像
范蠡墓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墓碑上镌刻的是“陶朱公之墓”,并没有范蠡的名字,而清《定陶县志》也称之为“陶朱公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翻开《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的传记,来一探究竟。
陶朱公墓即范蠡墓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说得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在吴越之战中遭遇惨败而被俘,历经艰辛才得以归国。此后,他卧薪尝胆,以柴草为榻,时常品尝苦胆之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复仇雪耻之志。同时,献上西施等越国美女,用“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并重用范蠡、计然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最终,越国成功灭掉吴国,威震中原,勾践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是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目睹越国的崛起与繁荣,他感慨计然所献七条策略,越国仅用了其中五条便已如此强盛,日后恐怕难以容下自己等人。于是,在越国称霸之后,他果断主动辞官,乘一叶扁舟悄然离去,从此漂泊江湖,隐姓埋名。当他来到当时的陶丘(即后来的定陶)时,便以地名为姓,改称陶朱公。
《史记》中范蠡传记(一)
《史记》中范蠡传记(二)
范蠡是一位经商奇才,被誉为“商圣”。范蠡独具慧眼,认为陶地居于天下之中,道路四通八达,与各地诸侯国紧密相连,是个货物的集散地,贸易大市场,于是就开始在这里治理产业。他的经营之道简洁而深刻:一是善用人才,二是精准把握商机。凭借着卓越的商业头脑,陶朱公迅速积累起千金财富。更为难得的是,在十九年间,他三次聚敛巨额财富后,又三次慷慨解囊,散财济贫。他所倡导的“富好行其德也”,即富裕之人应当多行慈善之举,这种理念在当时可谓超前。
定陶为天下之中
他的子孙后代也继承了他的优秀品质,同样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万贯家财。范蠡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商人学习的楷模,“陶朱公”也成为有德行富翁的代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范蠡墓在全国多地均有分布,仅在定陶就有两处。面对众多所谓的范蠡墓,究竟哪一座才是真实的呢?定陶区文化馆的潘馆长为我们答疑解惑:定陶的范蠡墓属于文物范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他地方的范蠡墓大多是作为旅游景点而存在。
无独有偶,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提到了昭君墓也有多座的情况。实际上,无论是昭君墓还是范蠡墓,这些众多的纪念场所,都是人们对历史人物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对特定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大隐隐于市,定陶是范蠡最后的定居之处。在这里,两人隐名埋姓,在热闹的集市上做生意,在范蠡湖上泛舟,在陶朱公亭下观荷,他们相知相依,养儿育女,培养成材,过着富裕而自由的生活,再也没有分开。
在定陶这片土地上,留存着诸多与范蠡紧密相关的地名及场所。县城有范蠡故居;为缅怀先贤,人们特意修建了范蠡庙。于县城西南一处低洼之地,矗立着陶朱公亭,据传此处乃是范蠡曾经养鱼之所。回溯至明代正德年间,当地一位富户迁居之际,偶然掘得一方石碑,其上赫然刻有“范蠡湖”字样,而该湖周边亦建有陶朱公亭,与之相映成趣。
此外,清代编纂的《定陶县志》中,还收录了苏轼等古人吟咏这些古迹的诗篇。其中“更怜夫子得西施”“却将湖海换西施”等句,深刻表达了范蠡与西施之间超越世俗功利、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
《范蠡湖》
吕本忠
千篇奏牍漫多知,百战收功未出奇。
名下难居身可辱,却将湖海换西施。
过范蠡庙
陈师道
悠悠千载五湖心,古庙无人锁绿隂。
为问功成肥遯后,不知何术累千金。
发布于:山东省久联优配-七倍杠杆-股票配资-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