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近日,围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迅速蹿红,成为热点话题。凭借其真实再现历史的情节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影片感动了无数观众,唤起了大家对这段沉痛历史的深刻反思。
然而,在这股纪念与缅怀的氛围中,却意外涌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某位北京男子在网络上公然发言:“不给一万块,我是不会去看的。看电影是为了获得快乐,而不是承受压抑与心痛。”更让人气愤的是,他竟然引用日本对华援助的例子,试图为日本的罪行辩解,抹黑历史。
展开剩余84%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了网友的愤怒与批评,媒体也立即对其进行严厉反驳。此事件背后究竟是个人的哗众取宠,还是有反华势力在背后操控?本文基于权威报道,如人民日报、环球网等,力求提升文章的可读性,细节可能经过润色,仅供参考,理性阅读。
随着电影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南京照相馆》短短七天便突破9亿票房,成为一匹黑马。由刘昊然、高叶、王传君等人主演,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更深刻触动了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集体记忆。
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细腻的历史还原和令人心碎的画面,引发了许多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愤怒与痛心。尽管时光已过去多年,但那段惨痛的历史始终未曾远离人们的记忆,成为无法抹去的伤痕。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段历史的痛苦与牺牲绝不应被遗忘,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这份记忆尤为重要。
然而,正当影片赢得口碑之际,却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不断发酵。有些人对这部精心制作的作品给予差评,尽管不同的观点可以理解,但一些人却显然带有恶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舆论攻击,并以“艺术讨论”为名,歪曲历史。更有不明身份的人恶意PS遗照和灵堂现场图,虽然随后删除了相关内容,但这种行为仍然令人愤慨。
对于看过影片的观众而言,无论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表达来看,《南京照相馆》都是一部值得推荐、值得记载在中国电影史册的佳作。
在舆论的风波中,一位名为“鸦王说”的北京博主更是发表了极端言论:“不给一万块,我是不会去看的。”他解释称,自己认为电影应该带来愉悦,而非压抑与痛苦。尽管这一观点似乎有其道理,但作为中国人,面对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片,怎能抱有看喜剧片般的轻松心态?无论如何,历史的痛苦不容忽视。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位博主接着质疑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绪,并认为记住这段历史可以有多种方式,而不必通过仇恨来记忆。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他甚至举出了去年苏州校车事件的例子,指责一些人将仇恨教育包装成爱国情怀,称这不值得提倡。
更过分的是,他竟然拿出日本对华援助的事实,试图为日本辩解。自1978年到2018年,日本对中国的援助资金高达3.65万亿日元,并列举了日本援建的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机场二号航站楼等项目,来为日本洗白。这些论调立刻激起了网友的愤怒和谴责,不少人指责他为“汉奸”和“日本走狗”。
尽管这种有误导性的话语得到了部分人的点赞,但其中大多数网友的反应则是强烈的反对,批评其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推手。如果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恐怕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背叛,更是对民族尊严的亵渎。
与此同时,《南京照相馆》的热度持续升高,甚至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注意。这些媒体在报道中,抛出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甚至将这部影片称为“中国官方的反日宣传”。日本部分网友甚至认为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只有20万,远少于30万。
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扭曲历史的声音并非个别现象。面对日本媒体和部分网友的质疑,只有少数具有良知的日本网友敢于站出来,提供历史资料,揭露日本的战争罪行。即便如此,这些网友的言论也迅速遭到其他人的否定和抨击,甚至有人继续参拜靖国神社,试图美化侵略历史。
因此,历史电影的拍摄尤为重要,尤其是像《南京照相馆》这样深刻反映历史的影片,应该得到更多支持。人民日报、环球网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发文为影片发声,强调电影不仅为这部作品发声,更是为历史发声。通过影片展现的历史真相,直指那些试图歪曲历史、制造虚假言论的恶劣行为。
这些媒体指出,恶评和网络暴力并非出于艺术讨论的初衷,而是在通过批评歪曲历史,试图制造历史虚无主义。如果这些历史被遗忘,未来就会有更多的伪历史和谎言借机滋生。因此,我们不能让这些小人有可乘之机,必须通过一代代历史电影的拍摄,传承这段历史,保卫我们的记忆。
回望《731》事件,从争议到上映时间被推迟,这背后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揭示历史真相的作品会遭遇如此多的反对和恶意攻击?加强对历史的认知、传递真实的历史情感,正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牢记历史的痛苦,避免遗忘和美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发布于:山东省久联优配-七倍杠杆-股票配资-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