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以其独特的中式美学风格和别具匠心的叙事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的第一个短片《小妖怪的夏天》,更是成为话题焦点。影片中的小猪妖在生活和工作中屡屡受挫,心灰意冷之下,决心离开浪浪山,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时隔两年,改编自该短片的院线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继续讲述小猪妖的故事。影片中,小猪妖与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一同冒充唐僧师徒,踏上西天取经的路。观众不禁好奇,小猪妖是否如愿以偿地离开了浪浪山,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看完电影,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小猪妖或许获得了某种心灵的满足,但也依然未能彻底实现梦想。就如同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言:“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求而不得,另一种是得偿所愿。”这部电影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些在生活中默默奋斗的普通人。
展开剩余85%从短片到长片,《浪浪山小妖怪》无疑是一次内容的延展和丰富,它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新元素,有些梗带着致敬色彩,也有许多二次创作,整体上可以看作是《西游记》的一个另类衍生版本。
影片对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的致敬无处不在,充满了回忆的细节。例如,妖怪们因为动作太慢无法吃到唐僧肉,嘲讽的意味十足——想要长生不老,讲究的可不仅仅是手段,还要讲求速度。还有沙僧那句经典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每一句话似乎都在引发观众的共鸣。
除了这些明显的彩蛋,电影还通过巧妙的细节,向《黑神话·悟空》等热门西游题材作品致敬。比如,黄眉怪那句“既见如来,为何不拜?”就让不少观众瞬间联想到了那款游戏。此外,影片选用古建筑为背景,其参照的山西永安禅寺,也为剧情增添了一份历史感和深度。
这些文化的梗,不仅为电影增色,也让观众更快进入角色,而一些充满恶搞意味的设定更是让电影充满了喜剧色彩。蛤蟆精扮演唐僧师傅,正是因为金蝉子转世与金蟾子的形象相似;小猪妖懒惰又好吃,成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似乎是对猪八戒形象的创新演绎;而猩猩怪,则化身为“社恐”的孙悟空,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英雄形象。
这些妖怪们组成的草台班子,踏上取经路,想要赶在唐僧师徒之前成佛,听起来荒诞却又充满了对梦想的执着。每一个妖怪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伤心事,小猪妖考了三年却未能如愿进入大王洞,蛤蟆精凭借亲戚关系才勉强在洞中谋得一职,黄鼠狼精则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食物,而猩猩怪则是个寡言的内向者。
这些妖怪,身无显赫家世,也没有强大的背景,在浪浪山上,他们是彻底的失意者,正是这群失意者组成了冒牌取经团,合力实现各自的梦想。小猪妖甚至敢在完全不了解唐僧师徒四人具体情况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成立了取经团队,这份执行力,让人不禁对他产生敬意,仿佛浪浪山已经成了他的牢笼,不仅困住了他的身体,也束缚了他的梦想。
《小妖怪的夏天》为何如此受欢迎?正因为它展现了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小猪妖。在这只小猪妖的身上,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无力感,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无论是失意还是迷茫,最怕的并不是失败,而是失去了追寻梦想的勇气。哪怕是一个草台班子,他们也敢于追梦,这种精神,无疑是一种对人心的激励。
电影的主题贯穿始终:“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这句口号,简洁而深刻。看惯了降妖除魔的正统叙事,不妨试试从妖怪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西游记》。这部电影的魅力,也在于它用一种另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游故事。
在这个“失意者联盟”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代又一代观众心中未曾实现的梦想。影片从小妖怪的视角出发,逐渐勾画出一个令人心酸却又充满力量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西游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牛马打工人”的心灵隐喻。今年的大银幕上,许多电影也都在呈现“牛马打工人”的形象,如《长安的荔枝》中为了一口鲜荔枝奔波的李善德,《戏台》里被反复折腾的五庆班,所有的这些角色都透露着职场的无奈与辛酸。
到了《浪浪山小妖怪》这里,妖怪们从大王洞的边缘角色,到小雷音寺的关键人物,他们身上的“班味”愈发浓烈。小猪妖与蛤蟆精为了描绘唐僧师徒的样貌,跑到公鸡画师那里求画,而画师一遍遍修改的辛苦,几乎与职场中的乙方一样艰辛。小猪妖和蛤蟆精对唐僧师徒并不熟悉,只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勉强描述,这也恰似职场中的甲方,往往并不懂得行业的深度,只是凭借直觉做决定。
电影中的最大危机出现在小雷音寺,妖怪们不得不面对两个难题:一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黄眉怪的法力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之前靠着招摇撞骗的手段无法再起作用;二是信仰动摇,面对黄眉怪的诱惑,有些妖怪选择了屈服,为了长生不老,宁愿放弃取经的初心。
蛤蟆精因曾在大王洞有过经历,容易改变立场;小猪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面对安稳的选择,也动摇了;黄鼠狼精则随大流,而猩猩怪的坚持,最终让他成为唯一坚持到底的“英雄”。这些角色的抉择,正是职场中人逐渐放弃理想的真实写照。
电影最后,小妖怪们虽打败了黄眉怪,却仍被打回原形。弥勒佛的出现并没有惩罚黄眉怪,反而赋予了他更多的法宝。这一幕,不仅在神话中暗示了“妖怪”永远无法获得正义,在现实中,也让人思考,在日益内卷的职场,永远是“牛马打工人”受到伤害。
影片通过这一隐喻,向成年人传达了深刻的职场讽刺,而年轻观众则沉浸在其中的幽默与欢乐中,仿佛并不理解其中的隐晦含义。电影中,黄眉怪曾问道:“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你到底想要什么?”这句堪称灵魂的提问,正是冒牌取经团以及每一个“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电影最后,小猪妖与蛤蟆精的短暂迷失,最终被猩猩怪的坚持唤醒。他们决定继续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一幕,象征着每一个人都应勇敢追求心中的理想。
虽然小妖怪们最终没有留名,但他们却为无数的“无名者”提供了一个留名的机会。正如电影的英文片名《nobody》所隐喻的那样,唐僧的故事被历史铭记,而四个妖怪的名字,则无人关心。
这与童年时观看《西游记》的情感正好
发布于:福建省久联优配-七倍杠杆-股票配资-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